深圳图书馆新馆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位于深圳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内风景秀美的莲花山前。新馆占地29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纸质藏书近540万册,读者座席2000余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接待读者14000人次。
深圳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放、免证进馆、分层管理、一卡通行”,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为宗旨,365天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深圳图书馆坚持“服务立馆、技术强馆、文化新馆”的办馆理念,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特色。在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自助服务,发展数字图书馆服务,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深圳图书馆是深圳市“图书馆之城”龙头馆和网络中心,与各类型图书馆广泛合作,推进全市图书馆统一服务,联合构建“深圳文献港”,建设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站,为广大市民营造不受时空限制、方便舒适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深圳图书馆以市民终身教育为己任,是市民的知识殿堂,举办、承办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推广全民阅读,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是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广东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广东省分中心所在地。该馆历史悠久,典藏丰富,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始创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其中的“抗风轩”为孙中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2003年,广东省政府投资5亿元实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整个工程以崇尚生态、优先节能、力行俭约、富集人文为亮点,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
2010年12月30日,改扩建首期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推出“读者卡”与自助借还服务,引入触摸屏报刊阅读系统、3D特色馆藏资源展示系统、掌上图书馆等高新科技服务手段,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读者。 现阶段,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正积极发挥省级图书馆的领军作用,不断完善各项硬件、软件设施,大力推进免费开放,竭诚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读者服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窗口”、“受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等称号。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组织实施的“广东流动图书馆”、“联合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荣获国家文化最高奖项——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文化部第一届创新奖、第二届创新奖特等奖。
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载的信念,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资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市民的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提供,以配合社会人士对知识、资讯、自学进修及善用余暇的需求,以及推广本港的文学艺术。
- • 作为资讯中心,为公众人士提供免费设施,俾能轻易获取有关各学科及其最新发展的资料;
- • 作为持续教育的工具,让市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去自学进修;
- • 作为推广香港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的中心,促进市民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兴趣,鼓励和推广文学写作,发展和保存香港文学,以及促进文化交流;
- • 作为消闲去处,让市民外借馆藏回家享用,善用余暇;
- • 作为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均衡及以图书馆资源为本的活动,为不同年龄的读者提供资讯、娱乐和消遣及为日常生活增添姿采。
2. 现时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由70 间固定图书馆、12 间流动图书馆组成。这些不同规模及类型的服务点平均分布于香港境内每个区域,并且经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连接起来,为不同年龄及不同界别的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多元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馆藏共有1,490 万项,当中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唯读光碟数据库、缩微资料及地图等,涵盖各个学科的广阔知识领域。部分的馆藏可供读者外借,其余的则存放于馆内作读者参考之用。
3. 资讯科技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令读者在更有效快捷获取馆藏资料的同时,也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分配上,获得最佳的效益。现时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双语兼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之一。透过图书馆目录终端机、互联网设施及多媒体终端机,以多媒体形式传播的电子资讯已经成了图书馆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众人士现时已经可以在偏远的地点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包括透过电话或互联网续借书籍,在互联网上翻查联机公众检索目录、预约书籍及以电子邮件查询资料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4. 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九龙公共图书馆、屏山天水围公共图书馆、沙田公共图书馆、荃湾公共图书馆及屯门公共图书馆均提供全面的参考谘询服务,大量的香港本地参考资料、一般参考资料、特藏资料以及透过互联网提供的网上数据库等,为广大读者提供商业上、日常工作、生活上及持续教育上的资讯需求。香港中央图书馆拥有最丰富的参考馆藏,且是多个主要国际机构及本地书刊注册组的特定藏书处。
5. 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服务中重要的一环。为推动读者广泛应用图书馆设施、鼓励读者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及引导读者明了自由获取最新资讯的重要性,公共图书馆会全年定期举办各种教育性及消闲性的推广活动,包括阅读计划、儿童故事时间、书籍介绍、展览及专题讲座等。公共图书馆在推广本地的文学艺术上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定期举办各项有关文学的奖项及比赛、香港文学节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推广文学活动等。
6. 公元二零零一年五月十七日是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位于铜锣湾摩顿台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已经落成启用。在启用后,香港中央图书馆已成为本港最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可达到二百万项。拥有最先进的资讯科技及数码图书馆的设施,香港中央图书馆成为了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行政总部及主要图书馆,与及香港的主要资讯中心。除了基本的图书馆设施及服务外,香港中央图书馆亦会提供一个分有六个不同专科部门的中央参考图书馆,一个玩具图书馆,一个青少年图书馆,与及一些可供租用的场地设施包括展览馆及演讲厅。
澳门大学图书馆于二零一四年七月迁入现时的「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大楼。伍宜孙图书馆地处校园中央,依湖而建,正门为图书馆广场,并以连廊及小桥连接各学院及中央教学楼,是澳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伍宜孙图书馆是一座楼高七层、旁附两翼的大型建筑物,面积约30,000余平方米,预计可收藏一百万册书籍及期刊,提供约3,000个座位。伍宜孙图书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设计,建筑揉合了最优越的中西文化元素,与校园总体的设计理念互相协调。正像世界各地著名的大学图书馆一样,其外表设计散发着学术及书卷气息。
馆内大堂以中庭设计,自然采光。二楼设有空中花园,营造大自然与阅读交融的氛围。五楼的圆形空中展厅,与方型的中庭相映成趣,更展示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世界观,体现图书馆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品格。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已成为澳门地区规模最大、馆藏量最多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馆内及网上图书馆服务。目前,图书馆馆藏超过900多万册/件,其中纸本图书约730,000册、期刊6,000种、古籍24,000册、视听资料27,000件、书画文物近1,000种、档案特藏3,000种、缩影数据5,000卷。随着近年网络发展一日千里,图书馆亦购置为数不少的电子资源。目前,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数据库260个、电子图书约600,000册、电子论文约8,500,000篇、电子报纸4,000种及电子期刊超过100,000种。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致力将科技融入传统图书馆服务,不断完善设备,更将最新及先驱性的概念应用到图书馆的功能上。现时图书馆以UHF超高频系统管理图书,而书籍的排架不再仅仅以分类法来排列,而是将同科目的书籍聚集一区,组成不同的主题区,这样的安排可让读者更容易寻找相关的书籍,并有效促进馆藏的使用。
此外,伍宜孙图书馆着重于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及互动。加上今天信息在互联网上很容易便找得到,所以现代的图书馆必须成为读者进行协作学习及互动的地方。为了实践这个目标,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小组讨论室,并附设最先进的设备,帮助学生学习。此外,图书馆在不同区域及楼层都安排了休闲小组讨论及互动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及社交生活。
另一方面,伍宜孙图书馆亦考虑到个人自修的空间需要,提供一些较安静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内划分了不同的区域,以满足不同读者不同的需要:部分区域设定为安静区,让读者在宁静的环境下认真阅读及学习;图书馆亦设半安静区,学生可以在此区跟友侪共同学习及进行讨论,而无需担心影响别人学习。
为配合澳门大学在课程、教学以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并考虑了未来高等教育强调协作教学的发展趋势,伍宜孙图书馆无论在设计或空间分布上都力求为读者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务求为师生读者带来崭新的信息和学习体验。现时图书馆大楼各层功能分布如下:
- • 地面层设有信息共享空间、报刊阅览区、展览厅及演讲厅等。其中信息共享空间为澳门地区图书馆中规模最大,面积达六百平方米,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报刊阅览区面积达三百六十平方米,采用了自助管理模式,服务包括报纸阅览、消闲期刊阅览、学术期刊阅览、指定参考书等。
- • 一楼为特藏区,设有古籍馆、澳门坊、开架特藏区、微缩数据室、澳大专家文库及特藏阅览室。典藏有澳门资料、丛书特藏、博硕士论文、参考工具书、国际组织文献、总类及图书馆学书籍 (A, Z)等。而古籍馆收藏的各种中西方古籍,主要由何贤先生、陈君葆教授、陈炜恒先生等捐赠。
- • 二楼至四楼为普通书库,收藏纸本图书逾65万册。典藏以主题书库分区,把相邻学科的馆藏置于同一主题藏区。现时共分六个主题区,分布如下:
- o 二楼A区 哲学、宗教、心理、教育及艺术区(B, L-N)
- o 二楼C区 语言文学区(P-PZ)
- o 三楼A区 科学及医学区(Q-V)
- o 三楼C区 史地区(C-G)
- o 四楼A区 工商管理区(H-HG)
- o 四楼C区 法律及公共行政区(HJ-HX, J-K)
- o 五楼为旧籍储存区、过期期刊区及新闻资料研究中心。
前身为澳门国立图书馆,成立于1895年,初期附属于利宵中学,馆址设于圣奥古斯定修道院。该馆发展历程艰辛,于1917年至1929年间先后搬迁至圣何塞修院、峰景酒店大楼、塔石残疾人收容所及市政厅(市政署前身)大楼,然后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及至1983年,迁至荷兰园大马路一幢古典建筑物内,遂后发展壮大至今。
现在澳门中央图书馆的服务已趋多元化,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如读者证办理、数据影印、查阅《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图书数据借阅及报刊阅览外,还增加了微缩数据查阅、澳门数据参考咨询、逾期报刊阅览、宽带上网、电子化新闻信息、电子资源数据库等服务。
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该馆于2007年初进行了内部改善工程,扩大使用空间及座位数量、重置家具及增加阅览设施等。两层面积共1,371平方米,阅览座位约271个,藏书约92,289册(包括澳门数据馆藏约31,764册),缩微资料672卷,影音资料4,069件,各地报纸94种,各类杂志610种。整体上,其馆藏以信息科技类图书、英葡语书籍、澳门资料及葡萄牙在远东的历史文献为主。